新闻中心
分类

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,以冰雪足迹谱写奥林匹克共成长篇章

发布时间:2025-10-28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在奥林匹克的宏大叙事中,每一个与体育结缘的生命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,而国际奥委会委员、中国前速度滑冰运动员张虹的故事,正是一条从赛场迈向国际舞台的成长之路,她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,更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变革同频共振,诠释着“共成长”的深刻内涵。

从冰场到国际舞台:运动员的蜕变

2014年索契冬奥会,张虹以打破历史的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金牌,成为中国首位在该项目夺冠的运动员,冲过终点线的瞬间,她高举双臂的身影被定格为经典,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块金牌背后是12年的坚持与伤病磨砺,从短道速滑转项速度滑冰,从膝伤困扰到技术突破,张虹的成长轨迹与奥林匹克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”的格言紧密交织,她曾坦言:“体育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而是如何与困境共处,如何理解公平与尊重。”

退役后,张虹没有离开体育领域,2018年,她以运动员身份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,成为当时唯一一位现役运动员出身的中国委员,这一身份的转变,标志着她从“为国争光”的赛场英雄,升级为“全球体育治理”的参与者,在国际奥委会的平台上,她积极推动运动员权益保障、反兴奋剂改革,并倡导体育与教育的融合,正如她所说:“运动员是奥林匹克的灵魂,他们的声音应当被听见。”

奥林匹克改革的同行者

国际奥委会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:从赛事可持续性到青年关注度下降,从道德危机到全球化包容性不足,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之一,张虹深度参与了《奥林匹克2020+5议程》的落地,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数字化与创新吸引年轻一代,她牵头策划的“虚拟体育”项目,将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结合,为奥林匹克注入科技活力,她强调体育应超越政治分歧:“奥林匹克精神是搭建桥梁,而非筑墙。”

在性别平等领域,张虹亦是坚定的倡导者,她推动国际奥委会增加女性委员比例,并支持在冬奥项目中纳入更多女子小项,2022年北京冬奥会,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达45.4%,创历史新高,张虹认为:“体育中的平等不仅是数字的均衡,更是机会与话语权的共享。”

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,以冰雪足迹谱写奥林匹克共成长篇章

冰雪运动的播种人

作为中国冰雪运动的标志性人物,张虹始终致力于推广冬季项目,她发起“张虹冰雪公益基金”,深入偏远地区学校普及滑冰知识,并联合科技企业开发VR滑雪模拟设备,让缺乏冰雪条件的青少年体验运动乐趣,她的努力与国际奥委会“体育促进发展”的理念不谋而合,数据显示,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从2015年的约3000万增至2023年的近4亿,这背后离不开如张虹一般的先行者。

张虹以“双奥之城”北京为案例,研究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,她提出:“奥运场馆赛后转型不应局限于商业运营,更应成为社区体育文化的枢纽。”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的公众开放计划、延庆赛区向登山爱好者的开放,均体现了这一思路。

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,以冰雪足迹谱写奥林匹克共成长篇章

与时代共振的奥林匹克精神

面对气候变化、地缘冲突等全球性议题,张虹强调奥林匹克精神的时代适应性,在2024年奥林匹克峰会中,她呼吁将“环保”纳入奥运核心价值,支持使用低碳材料建造场馆,并减少赛事碳足迹,她表示:“奥林匹克不仅是四年一次的盛会,更应对人类共同未来承担责任。”

张虹通过社交媒体与年轻群体互动,以短视频、直播等形式解密奥运筹备工作,打破国际组织的“高墙”形象,她的个人账号已成为传播体育文化的窗口,一条关于“运动员心理健康”的访谈视频甚至引发国际奥委会专项讨论。

共成长的未来愿景

从索契的冰场到洛桑的会议桌,张虹的旅程印证了个人与制度的相互成就,她既是奥林匹克改革的受益者,也是推动者;既是体育精神的践行者,也是创新边界的探索者,在2025年奥林匹克青年论坛的筹备中,她提出“倾听Z世代”计划,主张让青少年直接参与议题设计:“他们的创意将定义奥林匹克的未来。”

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:“张虹代表了一种新力量——她理解传统,却敢于拥抱变革。”她的故事尚未完结,而奥林匹克的“共成长”篇章,也因这样的同行者愈发鲜活。

(完)

搜索